在今年英国最重要的新设计展览New Designers上,摆放着成琛(Chen Cheng)的设计系列 ‘Dancing On My Own’。这些金色的饰品看起来有着流畅的极简线条,拿到手上却惊喜的发现都能转动起来。这样富有新意与内涵的设计赢得了评委的一致赞赏,使这位来自浙江金华、刚毕业于全球顶尖的珠宝学院伯明翰城市大学的姑娘拿下了珠宝类大奖Goldsmiths’ Company Award for Jewellery。这个奖项以往没什么亚洲人获取,成琛说当时保安竟然还不相信她是来参赛的,而今年仅有的两个珠宝奖却被两个中国人赢下了(另一位是成琛的同班同学Sheng Zhang)。近日,中国设计中心和成琛展开了一次关于设计,灵感和当代珠宝的对话。
Dancing On My Own
-
‘Dancing On My Own’(跳自己的舞)这个系列的灵感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选择芭蕾舞这个艺术形式?
我喜欢从自己身边找题材,因为我觉得自己的作品就是要承载自己的思想才会有生命。阴差阳错,我在暑假去学了舞蹈,本就想锻炼锻炼身体什么的,但是在学习的同时,我发现跳舞是一件很难坚持的事情,不管是从身体上还是从思想上。身体会很累,然后反复的练习同一个动作让我觉得非常枯燥。我就在想跳舞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不仅要突破身体极限还要在自己的思想里作斗争。 然后我发现虽然我们的身体有极限,但是我们的思想是没有极限的。凡事通过思想上的突破,身体的极限会被我们进一步发掘。回过头来看看:“哇,我原来也能做成这样!”
当你从舞蹈中得到感悟,要接着怎么把它转化成设计呢?
这也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因为我想让我的作品传达这个信息,所以我起先想的是怎么让我的作品能自己主动开口说话。我在想什么东西能不用文字就能传达信息,如同小狗一样,她一个动作,又或者发出声音我们就能知道她饿了。我就脑洞大开地想能不能让我的珠宝动起来,或者说话,然后结合舞蹈。为什么不先让我的珠宝动起来呢?
动起来的珠宝确实很有趣!但是怎么让它正好传达了你的想法?还是就像关于现代艺术持久的争论那样,你认为创作者的意图在最后还重要吗?还是观众自己的理解更重要?
对于艺术品来说,赋予它生命的多彩化决定它们是否成功。越多看法说明它们越出彩,因为它让人们思考。而对于设计来说,除了产品的基础功能性,我们还要给予它们生命,那就是它的概念,作者的意图就是让作品传达正确的概念。也有例外,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不是么?如果别人不能理解我的作品,我其实还是会自我检讨的。你卖的是珠宝,人家以为你卖发动机,不是很失败么?很多人都觉得我作品的形状像宇宙,月亮之类的。其实还是蛮伤心的,但是我后来自己多看看也觉得挺像的,也不怪别人。现在能把汽车做成蛋糕的人都有,只能说明人的创造力是很强大的。我起初想让人们通过玩我设计的珠宝,发现控制它们在你手上旋转并不容易,以此来了解我的设计概念。
这个貌似月牙形状的戒指是这样根据芭蕾舞的动作灵感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之前说到关于突破思想和身体的局限,在你做这个毕业作品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让你印象深刻吗?有没有感觉自己到极限做不了然后突然突破的时刻?
毕竟这个世上还有天分一说,对于你是极限,对于别人未必是。所以我的概念都是基于自己,每个人都有极限,每个人的极限都不一样。在做这个系列的时候,最多的困难还是在这个“动”。因为许多物理原理参与其中,我不仅要做许多研究,还有很多实验要做:比如怎么转得弧度好看,怎么让它转得快,转得慢。许多东西还要与舞蹈,身体相结合,与珠宝相结合,与审美相结合。当时身体上有段时间也很困难,树脂过敏,手又被高速旋转给切到了,就像电风扇一样的切了。每件piece都需要镜面抛光,意思是从很粗的砂纸抛到很细的砂纸,甚至是最后用布抛,慢慢的抛成镜子一样的质感。从180,240,320,400,500,600,800,1000,1500,2000,2500,3000,3600,6400,8600,12000都抛一遍,就是需要耐心,单抛光最少要4个小时。当时一天到晚都在抛,指纹已经无法解锁iPhone。真的有想放弃不做这一行,但是一想,别的行业也有困难的地方。
细细打磨抛光的过程 / 镀金前
你一开始是怎么选择来学珠宝的?
从小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就是喜欢亮晶晶的东西,比平常人更加喜欢买发饰。(貌似因为头发多?)学珠宝也是我第二喜欢的专业吧(第一是建筑,高大上啊!)。爸妈的影响也很大,他们都挺热爱传统工艺的东西。然后去了大学才发现当代珠宝原来不是他们所想象的。
你对当代珠宝的定义是什么?怎么样才能帮助人们更加能理解当代珠宝?譬如传统的中国人或许觉得贵重的宝石才是有价值的珠宝,你觉得该怎么做才能使想你的设计一样有趣的当代珠宝被现在的中国人所接纳?
我觉得当代珠宝是具有互动性的,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表面上你动它,它也跟着动。而比如说通过材料上的突破,大家会对千奇百怪的塑料珠宝感到新奇甚至震撼,这就是心理上的一个互动。比起只是让人觉得漂亮的传统珠宝,当代珠宝是有生命的,有更深入的信息要表达,给佩戴者提供更多的一层刺激。其实我在选用材料的时候就在想它们怎么能被中国人所接受,所以我在选材上打了一张保守牌,用了金属,镀了金。中国人也分中国老人,中国中年人,中国青少年。老人先撇开不说,中年人的传统思想也是非常难攻破的,所以当代珠宝我觉得还是要从年轻人开始,年轻人开头。因为年轻人也会变成中年和老年人的。中国会开始接受当代艺术,就是慢了一点,难了一点而已。
有道理!用中国人来统称确实过于草率,那你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能接受当代珠宝的概念了吗?在国内有没有这样的市场?
只有一部分年轻人吧,因为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赚大钱的专业:商科,经济这种。现在当代珠宝的贸易流通都是在自己圈子里,很悲哀,也很现实。毕竟每个人都要吃饭,却未必要戴珠宝啊。对于市场上来说,比如你,学服装的也开始了解当代珠宝,学烧饭的,我相信在将来也有可能会去了解当代珠宝。前提是珠宝也像衣服一样开始成为普通人的必需品的时候。
毕竟还是需要一段时间,像现在其实不管国内国外新出来的服装设计师处境一样不容易。所以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吗?
我还没有选择好研究生的学校,本来是打算去RCA(皇家艺术学院)的,但是自从得奖过后,没想到自己的作品比想象中更受欢迎,所以我的想法有所动摇,想尽快创建自己的品牌。我还在抉择当中。
你这些年在伯明翰学习珠宝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体会?
伯明翰珠宝真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大家都很努力。在这样的一个学习氛围让我不得不努力。老师特别nice,也非常负责任。我其实觉得它让我成长许多,成熟许多。
你平时喜欢做什么呢,除了舞蹈外还有没有其他东西给过你灵感?
“人”给我最多灵感,其次是旅游。人的情感,人的思想都是很具有争议和思考的东西。我喜欢反思,通过反思才能进步,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
这次参加New Designers的展并获了大奖,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得奖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我觉得不管得奖不得奖,我都拿到了很多专业或者非专业的意见,也给我今后再继续发展这套作品的时候有了很多灵感。得奖的心情当然很高兴,更多的是惊讶,毕竟大家做的都很好。评委非常谨慎,她们看了我作品不下10遍,细细询问,不厌其烦的和你探讨你的作品。还有就是这是第一次得奖,但是希望不是最后一次。戒骄戒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希望今后的作品能更加成熟。
图:成琛
1 / 31
show thumbnails next pictureprevious picture start slideshow close light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