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约翰·拉斯⾦和威廉·莫里斯推动的英国设计改良运动起,已有众多“文青”设计师认为大批量工业化设计丑不堪言,一反“套路”地标榜“工艺”和“匠心”,尤其在当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侯晓晖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我认为在于她能够清楚地划清工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边界,看清二者各有所长,进而得以取其长补其短,为工业生产和艺术创新搭建起一座新的桥梁。从她的《“遇”火重生·吉光片羽》系列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她通过艺术手法传达出的个人情感和态度,她所使用的工业金属材质也被赋予新生。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推动下,相信这个另类的“中国丝绸”将会捕获不少观者的芳心。
编者:我在北京设计周看到你的“金属丝绸”作品,可以向更多人介绍一下吗?
侯晓晖:“金属丝绸”是我个人获得专利的材料作品。整个系列作品融汇了东西方的风格,巧妙的结合了中国传统图形与现当代艺术的视觉感受,作品材料特点是在光源下会产生五彩斑斓、变化多端的色彩,使观者可以通过多感官感受到新中式美学的艺术化效果。
《“遇”火重生·吉光片羽》每件都是由无数看起来相似,却都纯手工高温创造出的独一无二的金属丝绸片组成,组成了一件件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感的艺术作品,像是凤凰磐涅,重振羽翼,邂逅流光溢彩,遇见海阔天空,又像是我们这座城市历经几百年沧桑波澜起伏,最终以当代的崭新面貌立于世界之巅。
编者:是什么激发了你对这种“新”材料和作品的创作?
侯晓晖:在大工业时代的现代,材料的工业批量化制造显示了凌驾于手作的无限力量,这里的“力量”是手作所达不到的生产数量和效率,但这是 “器”质,而非“气”质。机械的标准化材料具有机器加工所独有的“器”质,最显著的是加工材料数量和效率的无限力量,但也可以说是独属于机械加工之美,不仅带来实用之美,更有空前未有的批量化形式美感。标准化材料的美,是一种理性美,体现在其重量、体积、厚度、面积、长度、形状等方面在同一规格下可以把材料制作成一模一样而非几乎相同。这种具有同规格的标准化材料通过阵列、对比、重复等组合方式可以获得不同节奏的形式美感。
材料实验:
不锈钢网“着色”,真空离子镀
紫铜网,黄酮网酒精灯加热
铜网遇醋、碱、盐
铜网滑雪试剂后加热
不锈钢网缝纫
编者:对于“工业审美”和“艺术审美”,你是如何理解的?
侯晓晖:机械化和手工化对于材料产生的“不同”有天壤之别的看法,这种不同在工业批量化材料中叫做“废品”“次品”,在手作材料中叫做“自然”、“趣味”、“个性”,在工业机械材料中,不允许不同,而在手作方式中认为是自然而然,正是这不同让器物变得独特、唯一性,这也体现了我国造物思想的开放性,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性。
编者:这种对于“美”的理解是如何融入到你的作品里的?
侯晓晖:将带有东西方语义特点的丝绸与金属结合,创造出看起来具有中国丝绸质感:柔软、轻盈、细腻,但实则是坚硬、锋利具有西方工业感的金属材质装置作品。我在手工艺与流水线批量化工业生产关系的争论浪潮中寻找突破口,结合二者优势,将工业生产中千篇一律的工业耗材,通过大量的材料实验研究与创新,运用手作的创作方法呈现艺术化效果,创造出具有丝绸观感五彩斑斓、变化多端的材料“金属丝绸”。
1 / 31
show thumbnails next pictureprevious picture start slideshow close light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