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7—11日,中国设计中心携手中国非遗创新平台——百工造物,于巴黎时尚家居设计展MAISON&OBJET(以下简称M&O)举办『文心创物——中国当代工艺』主题展览。
时隔8个月,继今年1月参加M&O展览后,中国设计中心又再度回到了巴黎北维尔潘特展览中心,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来到了5A展馆的手工艺展区。今年的M&O发生了成立23年来最为重大的一次改变,其手工艺区域(CRAFT - métiers d'art)第一次面向国际参展商开放。
中国设计中心抓住这一宝贵机会,携26位中国设计师和手工艺家的手工艺作品前来参展。这也是M&O首次迎来如此数量众多的中国参展作品,而在5A展馆占据的中心位置,令中国设计中心的展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馆”。
本次中国设计中心邀请,并通过M&O手工艺委员会审核的展品材质涵盖了漆器、陶瓷、锻铜、丝竹、皮革等;风格从传统到现代;参展艺术家也汇集了中国手工艺大师、独立工艺家以及年轻的新锐设计师。可以说中国设计中心的展品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当代手工艺的风采。
多元的展品选择和精致的展位设置吸引了大量国际观众的关注。虽然几大展馆内依然鲜见中国参展商,但却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观众前来参观,到访的观众们很容易便接受了对中国设计中心秉承的“传统工艺融合现代话语”的理念,并且能够清晰理解中国当代工艺展所表达的主题。
本次展览也收获了大量媒体关注,欧洲时报、网易家居、搜狐等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均有报道和采访。
中国设计中心执行董事瞿铮先生接受欧洲时报记者采访
以下是本次展览受到关注最多的展品。
万里雅的瓷画卷轴和《将军罐》运用当代艺术重现对传统青花瓷以及瓷器器型进行了诠释,受到了具有独到眼光的商业人士和收藏家的青睐。展览期间,万里雅作品系列前,观众们纷纷驻足欣赏,并与之合影留念。
而受到最多关注的展品是自然家的竹节杯、金刚酒壶,以及潘春明的木瓷系列。
潘春明精湛的手工工艺和作品的东方气质吸引了诸多关注,前来询价的人络绎不绝。很快,潘春明的茶盘系列就被一位来自爱马仕的设计师看中,并当场购买。还有许多观众对潘春明制作的小茶壶和茶杯兴趣斐然。
对于自然家的竹编作品,许多外国观众都因竹编为器物外形带来的亲和手感而对它们爱不释手,这使得竹节杯成为了茶艺爱好者的首选之物。而金刚酒壶那现代器物的造型和竹编的结合则吸引了威士忌爱好者的目光,有观众当场便提出购买样品。
许多观众,尤其是欧洲艺术专业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受到卞晓东的作品《茧》的吸引,作品轻灵飘逸、充满动感的外形,简直让人很难在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一件陶瓷作品,观众无不对此表示惊叹,并且对作品的制作工艺深表好奇。
同样受到欢迎的还有来自伦敦中央圣马丁应届毕业生殷切的作品《青瓷x孟菲斯》。当欣赏过殷切的作品之后,不少专业观众惊叹于殷切的创意想法,并对其开创性的制作工艺及研究精神表达了赞许之情。因为作品的制作过程最能反映设计师的思考,而观众们渴望了解是何种思考造就了殷切这些令人惊艳的作品。
景德镇年轻陶艺家张梦雅的青花瓷盘也许不是第一眼便让人惊叹的作品,但在具有专业鉴赏能力的设计师和观众眼中,张梦雅的作品反而别具匠心地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来自成都泰一生活馆许灏的《桥》,则在石器的材质表现以及造型设计上反映了设计师对巴蜀文化的热爱,以及对中国当代生活美学的展示。
来自南京百工造物的马聪先生,也在本次展览中展示了他的设计。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屏风,流水般的金色线条让人难以想象这居然是手工刺绣得来的。精美绝伦的餐具设计更是吸引了国际买手们的目光,而茶壶系列更是让观众流连忘返。
本次Maison&Objet展览,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手工艺发展的更多可能性;通过国际专业的设计师以及工艺品买手的反应,国际市场展示了对中国手工艺品价值的肯定。但是,多数外国观众对中国手工艺的感想还停留在博物馆中,对当代中国手工艺的美学气质缺少认知。比如一部分外国参观者对于竹编和刺绣等中国传统手工艺“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还有很多观众对瓷质茶具类展品的第一反应是认为其来自日本或者韩国。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海外宣传依然任重而道远。
虽然我们发现了以上种种问题,但是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工艺将会从材料、创意等方面形成突破。而现代审美对传统理念,以及传统使用方式的创新,将为中国手工艺开拓国际市场和传递中国新时代美学提供新的发展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