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四天的伦敦设计博览会(London Design Fair)位于东伦敦的创意中心,汇聚了来自40个国家的550位参展商。作为一场一年一度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展览,自2007年开创以来,它引领着不同地域的设计文化,在这里展示着全球最优秀的艺术与设计作品。
自2018年,中国设计中心开始致力于促成中国美术学院与伦敦设计博览会的合作,并协助美院成功举办这场大型展览。今年的伦敦设计节(London Design Festival)期间,由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总牵头的“设计下乡-为社会公益设计”专题展览亮相2019英国伦敦博览会9号展厅(Hall 9),拥有浓郁独特民族风的展区,引发了世界各地观众的热烈积极反响。
“为社会公益设计”项目纪录片
本次展览的主题“设计下乡-为社会公益设计”关注于中国一直被忽略的乡村。设计,是对社会问题和社会价值的回应。今天,设计比任何时候都应该去关怀那些尚处于时代边缘的贫困山区和人群。中国拥有广袤的乡村,中国的乡村往往蕴厚着悠久的传统、美丽的自然环境、多民族的文化、独特的手艺以及令人难以忘怀的乡愁和故事,他们一直期待着被发现、被关注、被提升、被喜爱。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把“设计下乡”作为中心链接地方的重点设计社会服务实践项目,协创中心主任王昀教授更是对中心近两年“设计下乡”的项目课题总结为“山海.对话”:以青年之眸,行山海对话,承文化之神。“山海·对话”与中国美术学院的“湖山精神”一脉相承,青年设计师通过空间的营造,创造新品牌、新智造、新生活;以及对民艺的活化与空间的创新,展现对传统文化的礼敬,对传统艺术的传承,对地域特色包容的时代精神。
“设计下乡”伦敦展总策划宋建明教授指出:“作为学习与研究设计的专业人员,面对国家急需的诉求,我们有责任加以思考与应对的。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们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及义务。在当今的中国,还有许多偏远的山区和少数民族世居地处在贫困之中,亟待着人们去救助。在过去这些年里,由吴碧波教授带领着由多专业研究生组成“精准扶贫”课题组,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他们心怀善心,多次往返贫困第一线,以设计的力量去挖掘在地的资源,设计研发出当地民众可以生产、发达地区人们乐于接受的产品,通过互联网交易的方式,为他们开辟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脱贫道路。吴教授倡导“设计改造生活”的理念,整合文创策划、设计研发、品牌实验、互联网商业渠道等领域协同创新,同时积极与地方政府合作,与在地的生产力协作,共同探索扶贫攻坚的新方式,做了有效的尝试。这里展示的一些案例,便是从这个过程中大量实践过程中遴选的代表性的印迹。”
吴碧波团队设计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吴碧波是这次伦敦展的策展人,她介绍,自2017年11月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与四川乐山市、浙江象山县、贵州雷山县、网易等合作,协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等单位,组织开展了“设计精准扶贫四川小凉山公益计划”、“设计下乡协同创新宁波象山计划”、“黔东南雷山县非遗文创开发”等设计扶贫项目。由数十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以及来自伦敦圣马丁设计学院、切尔西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伦敦扎哈建筑设计工作室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参与三个地方设计实验案例,通过自身对乡村、对贫困山区的山海自然风景、日常生活、民俗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感受和理解,从各个专业出发,把地方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数百件产品和艺术品。
展览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彝in London”、“象in London”、“渔in Londun”分别对应小凉山腹地热情神秘的彝族村镇、黔东南深处风情的苗家聚落和浙江象山临海的岛屿渔村,展示三个设计下乡项目的部分设计成果。“彝、象、苗“分别代表着三个地方的民族、地域文化、地名,“in London”指在伦敦,也代表一种对话形式。作为中国东西部帮扶协作项目的成果,期待得到世界各地设计师艺术家对“设计介入精准扶贫模式”的共同探讨和研究。
彝 in London - 复兴还是颠覆?传统的未来是什么?
在中国四川省乐山市西南山区,有一片美丽神秘的土地,千百年来以彝族为首的多民族百姓聚居在这里,因地处险要交通不便,过着与世隔绝自己自足的生活,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传统。
“设计精准扶贫四川小凉山公益计划”,一个由中国美术学院发起,数位中外各领域设计师、艺术家共同参与的精准扶贫项目。整整一年时间,小凉山团队走访了峨边12个古村落、18位传统手工艺人,潜心钻研6种传统技艺,研究传统工艺材料与自然生活方式,试图用现代设计为传统找到更广阔的空间,从设计师的视角发掘传统记忆,对自然造物和民族元素进行再设计。小凉山彝族文化之美,经设计师、艺术家的解构和再造,将以别样面貌再度呈现于世人眼前。
象 in London - 族群还是故土,乡村振兴向何方?
浙江宁波象山,三面环海,两港相拥,素有“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美誉。象山县陆域拥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这里的潮起潮落、历史变迁、海里的渔船和渔夫、滩涂的渔具和晾晒网架、沙滩的音乐和帐篷,海边的渔村与田塘、渔港的街景和公共设施,以及种类繁多的渔文化非遗传统……都诉说着故土乡情。
“设计下乡协同创新宁波象山计划”主要围绕象山丰富的海洋文化、环境生态、农业生产基地、象山影视资源等,开展设计教学、艺术创作以及设计展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是一项本硕博一体化的设计教学改革,一场有深度的人、事、物、场的调研与对话,一次有温度的设计介入乡村社会的现场实验。
苗 in London - 传承还是变迁?文化创新怎么做?
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雷山县,是苗文化的发源地,雷山苗族人口达到总人口的八成以上。截至2018年,雷山县有苗绣、苗银等13项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黔东南雷山县非遗文创开发”是网易严选主导,中国美术学院合作的品牌共创脱贫实践。苗文化与苗绣、苗银、苗族食品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方特产,是塑造雷山品牌、开发雷山商品的推进方向。设计师们通过对苗文化历史挖掘及传统苗绣等艺术作品考证,提炼出以蝴蝶妈妈传说为核心的蝴蝶纹、鸟纹和龙纹作为统一IP形象规范,并将其运用在商品包装、手工艺品、文创商品设计等环节,以系列化方式,达到品牌赋能效果,助力开发社会帮扶资源与精准扶贫有效对接的可持续扶贫新模式。
-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峨边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象山县人民政府
雷山县人民政府
网易严选
策展团队:
项目总顾问:胡钟华
项目负责人:宋建明 王昀
项目统筹、策展人:吴碧波
分展区策展人:Yi in London:吴碧波 / Xiang in London:周东红 / Miao in London:陈赟佳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
Simon Fraser、Kate Sedwell 、Lorna Jean Philpot、Leonid Krykhtin、倪献鸥、吴碧波、周东红、郎青、陈赟佳、林印吉、董思纯、田玮、马怡晨、刘昕宇、吕含唱、刘丽昕、许天鸽、吴越、李艳、李梁、王小雅、徐佳欣、黄能、徐桂鑫、张卉、林希、陈晨、王鲸超、刘淳、朱颜、张茜雅、周一真、雷琳琳、卓未央、留意、夏凡、陈旭敏、彭佳娴、黄晓莉、李明强、陈茹萍、王柏寒、李晓霞、毛夏平、清镜工作室、“设计海岸线·大画象山”美院师生
特别鸣谢:
伦敦中国设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