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林芳璐:蓝染手作的轻奢主义

艺术/工艺 / 14 Feb 2018 / Cathy Wu

编者按: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出国去享受最优质的教育,然而对于这些异国成长起来的新青年来说,离乡背井,兜兜转转,其一生究竟在寻觅什么?


也许成年以后,终究要在民族基因的牵引下,重新回归中国大地,在故土上劳作,在自然里美好,绽放多年藏抑在心头的诗意与梦想。


林芳璐就是这样的女孩子,听她讲自己的设计和故事,娓娓道来、慢条斯理。她的耐心和踏实能够被她的作品完全地展示出来,我觉得好的设计首先一定是设计师人格的一部分延续。


她的作品不仅表达了她对蓝染这门学问的热爱与研究,也流露出当她看到云南当地老手艺家辛苦却难为生计时的心酸。这次受邀来到丽都花园,看展之余,我们也来听听这位年轻设计师的心声。


林芳璐/《未结束》/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7



编者:能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近期作品的创作思路吗?


璐璐:《她》和《她的》作品是我在云南大理一个村子做的,那里的工艺大概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她们体量很大,很厚重,这是我最开始想塑造的一种记忆感。


我先在北京构思,到了云南就完全推倒重来,因为当地在那种人文气息环境总能带给我不同的心得感受,简化提炼之后,我的脑海中会有一些抽象的形态存在。


林芳璐/《SHE》/装置/综合材料/600x300x55mm/2016


在那个时期、那个地方创作,作品是我特定生活经验的呈现。因此,时间概念也是我着重表达的,因为通过不停的劳作的过程,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She’s》/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6


我希望作品带给人的感受是多元化的。比如《八爪鱼》,有人评价她另类、有人觉得她很壮观,这是我所预期的包容性艺术。


白布的原生状态最原始,也最简单粗暴,能带给观众一个视觉、触觉的综合体验。相信亲眼看过、亲手摸过、亲身感受过之后,观者会有与之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左图:

林芳璐/《SHE’S OPENING-1》/纸上丙烯/389x546mm/2017

林芳璐/《SHE’S OPENING-2》/纸上丙烯/389x546mm/2017

林芳璐/《SHE’S OPENING-3》/纸上丙烯/389x546mm/2017

林芳璐/《SHE’S OPENING-4》/纸上丙烯/389x546mm/2017

林芳璐/《SHE’S BOMB》/装置/综合材料/700x700x400mm/2017

右图:

林芳璐/《SHE’S SHINING》/装置/综合材料/1000x800x200mm/2016



编者:可否分享一下你的制作过程和工艺步骤?


璐璐:制作过程中我试图保持自身一贯的把控力。我在北京东南角的一个很大的工地,铺了四块大木板,用马克笔画出的基本形态,然后站在前面感受自己的作品应该切割成什么形态。



制作染料时需要浸泡、打靛、催化、发酵、等待,五个步骤。板蓝根染缸里把淀发酵至造成染料,布放进去再拿出来经过空气的氧化就变成蓝色。



大理白族扎染的工艺特点就是从撮绸打结到缝扎都是用针、线或相对简单的辅助工具来进行,放入染缸染色之后,结扎部分的染料无法完全浸透,拆开扎线后图案斑驳灵动,错落有致,时而形成多层次晕色效果,时而形成古朴纯真的乡土气息。



我通过总结传统扎花缝法,进而启发创作出区别于传统纹样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抽象构成纹样,遵循这些抽象构成纹样,再扎出不同的立体形态。


这些立体形态中约30%的造型是流畅且肌理变化丰富的,可直接应用在未来的设计实践中。



编者:你的作品中对蓝染这门工艺的思考是什么?


璐璐:我不会停止对当代艺术的热爱,结合产品设计,我希望做出一些兼具艺术与舒适的产品。


林芳璐/《SHE’S CHAIR》/综合材料/2016


之所以钟爱蓝染这门工艺,是因为我认为中国设计创新需要建立在传统文化底蕴的根基之上。我发现在染色工艺千年之久的发展脉络里面,蓝染是唯一没有被时间淘汰,可见它的价值所在。



可是到了当地,我又发现云南当地的年轻人已经不做这个了,只有老婆婆还在做,他们六七十岁了,生活都很困难。白天种地、干活、看孩子,一辈子没有读过书。


我看到他们时是无奈与复杂的,在和她们交流的时候也是爱恨交织,所以会不自禁地把这些情感带入到我的作品中。


图左:林芳璐/《SHE’S ARMCHAIR》/装置/综合材料/115x88x90mm/2017

图右:林芳璐/《SHE’S STOOL》/装置/综合材料/三个尺寸/2017

林芳璐/《SHE’S CUSHION》/装置/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6



编者点评:以前我们知道扎染这种工艺,却从来没有意识到原来它可以这么好看、又实用。


保护好扎染,让扎染工艺不断传承下去,将白族的先进智慧与思想不断延续,从而使大理白族文化经得起世界文化的冲击,不沦为附庸,不趋于崩塌,这是芳璐的心愿。


用小的产品去放大工艺美,让大家都看到另一种实实在在的、艺术生活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实现让民族文化落实到挨家挨户。不仅是从物质层面提高了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更是从精神层面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复兴之门。

林芳璐
44

联系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