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1. 1
  2. 2
  3. 3
1 / 3

王兆绅:Infinite S

珠宝 / 4 Aug 2018

在从事设计师的8年时间里,王兆绅(shen)作为新锐设计师,活跃于新媒体和学术展览之间。在圣马丁就读期间与Huawei,Davidoff,Bvlgari等知名品牌合作,多次获得推荐提名。个人作品展览于Marzee Gallery(Nijmigen),三生万物(荷兰、北京),Fantastic Art China(New York), London Design Festival(伦敦设计节)等国内外各大艺术活动,并刊登于凤凰艺术、精品购物指南、Surface等热点媒体。2015作品《茶》获周大福设想未来首饰比赛金奖,《羊》入围TTF羊年生肖首饰大赛。工作期间曾担任MV艺术总监和设计师品牌首席设计师,与服装设计师品牌“无上无下”合作SS2016系列,作品动态展于梅塞德瑟奔驰北京时装周等媒体平台。




CDC:毕业作品Infinite S非常的精致漂亮,看了介绍是与社会关于性别的禁忌话题有关,能仔细介绍一下你的灵感来源和想要表达的概念吗?


ZhaoShen:整个课题的核心是“sexuality”,这个词翻译成中文过于“赤裸”,包含了性别、性取向、性感等等一切和“性”有关的名词意向。所以在采访中,我更倾向于用英文词“sexuality”。整个课题源于我对当代欧洲社会事件的观察,比如Gay Pride、National Naked Ride等等跟身体有关的游行活动等。我在思考为什么这类的事件在中国几乎没有?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而身体在整个过程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从对一切跟“sexuality”有关的文献入手,有史记、绘画、雕塑、传说等等,这些资料不分国籍,不分性别,不分年代。其实我在讨论“禁忌”的同时,也对“开放”进行了探讨。纵观历史,古代(世界角度)我们都有过很疯狂的年代,流传下来有关“sexuality”的记载不少,甚至中国的谣言故事远远比欧洲国家的故事精。没有绝对的“禁忌”,也没有绝对的“开放”。那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和当代欧洲之间,对于“sexuality”的理解如此不同,比如当下东西方对于同性文化的态度和方式如此天差之别?


ZhaoShen的课题调研



诸如此类的思考让我想把很多亚洲的历史重新解读,转换为当代首饰。而在欧洲市场,这种具有东方美学的作品非常受欢迎。我个人认为,整个系列首饰的精美是双面的,一方面是源于手工制作,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的传承与重读,尤其是我个人想把“sexuality”这个话题以首饰为媒介重新带入当代社会的对话当中。



我看到大片都是在男模身上拍摄的,这个系列是为男性设计的吗?是否觉得在男性首饰的设计市场有一定的空缺?


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其实是不分性别的,只是出于设计师个人角度而言,我偏向于设计有男子气概的首饰,所以注入了很多自己的审美,使得整个系列看起来很男性。


在首饰历史中,男性偏爱首饰并不亚于女性,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士首饰的局限性非常显著,在很多人眼里,男士首饰等同于腕表袖口,而这并不是答案。市场的空缺非常明显,我个人喜好收集戒指,却在市面上很难找的到分量比例合适的男戒。在近期的流行趋势里,男士首饰被逐渐重新宠幸,各大品牌的设计趋势其实说明了当下市场逐渐意识到男士首饰的空缺。




作品上有一些绳索的造型,这在珠宝设计里并不是很常见,怎么想到要将这样比较粗糙凌厉的材料与相对柔和华贵的贝母结合起来的?


作为一个设计师,在独立完成一个系列的时候,要尽可能全面的考虑不同设计,不同尺寸,不同软硬度,对比度,点线面等。我的整个系列从小件的胸针到大件的身体穿戴展现了一个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所以用到绳索一方面是因为绳索是制作大件首饰的最合适的材料之一,另一方面是源于我的灵感来源是跟捆绑有关。其实在男士首饰当中,绳子应该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绳子它自身有一股内在的力量,又在航海或者农业历史当中符号化一种男子气概,它的自身特质常被用于表现男性的刚强韧性,这既是对于材料自身历史上的再运用,又是在设计语言中对于不同设计师的解读的结合,是变相的一种积累。


珍珠是另一种类似于绳子的设计元素,既有历史,又有人为解读。珍珠的选择一是出于设计灵感,二是它在市场中的优势,三是它的历史。

在工艺上,或者整个制作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较大的困难或挑战?


最大的困难是对于材料的结合,就像上面这个问题所说,结合绳子和珍珠往往不是一般会见到的搭配,所以将二者结合是我的试验也是赌注。另一个比较难的是挑选特定形状的珍珠,可遇不可求,珍珠是自然产物,外形几乎是不可控制的,所以给珍珠再塑形或者配对,都不是易事。不同于纯圆的珍珠,异性珠是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如何平衡它们的形状,外加金属的外形该如何平衡整个珍珠的线条,是整个设计过程当中来回推翻的环节。




在毕业展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交流和反馈?


最深刻的反馈其实是大家对于珍珠的理解,激发了一种共鸣。表面上都被珍珠的尺寸惊到,好奇这么大颗光泽又好的珍珠是人为还是自然形成,认为这种珍珠很难见到,当深入讨论说珍珠有“sexuality”的隐晦含义,大家都是很恍然大悟或是大笑或是大谈珍珠历史。我希望把“sexuality”通过首饰带入日常的对话当中,展览的效果恰恰证明了我的设想是对的,观众需要一个平台来讨论“sexuality”之类的话题。



除了MA的毕业系列,可以介绍一个你之前做过的设计系列吗?


我在本科期间和艺术家Kim Buck合作过一个课题,主题是“Long Life Lock for the Sister(给妹妹的长命锁)”。这个话题非常冷幽默,因为对于我们这一辈独生子女而言,几乎没有兄弟姐妹(当然这个存在地域文化的区别)。那对我而言,给妹妹的长命锁,实际上是给一个不存在的人做一个不存在首饰。这个课题中,我用粉底将长命锁的形状印在粉扑上,然后装在9cm*9cm的真空袋中,取名“Long Beauty Lock"。这个课题只有一周,展览结束之后也就结束了,设计也很难继续推进。


'Long Beauty Lock'

制作过程



有意思的事情是,课题结束的一年之后,政府取消了“独生子女”的政策,开放了二胎。听到这个消息我真的是笑了,笑点在于我们变成了历史当中最孤独的一辈人。我决定将我做的“long beauty lock”继续下去,找到了一个类似妹妹角色的朋友,将粉扑赠予她,然后记录下她撕开真空袋,每日用粉扑化妆,直到长命锁的形状模糊不见的过程,大概一周的时间。




图片来源:王兆绅

王兆绅
2586 40

珠宝 / 产品 / 3D设计师

联系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