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1. 1
  2. 2
  3. 3
  4. 4
  5. 5
1 / 5

M&O 2018 | 潘微:“书画同源”之大漆茶钵

艺术/工艺 / 1 Aug 2018 / 编:毕文

2018年9月7至11日,中国设计中心将携手百工造物,于法国巴黎 Maison&Objet 的手工艺展区呈现『文心创物——中国当代工艺』。红坊艺术中心推荐艺术家——潘微,将携作品《文字》参与本次的群展。



潘微, 毕业于上海东华大学美术系, 1990年前往日本留学并从事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现任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客座教授。1989年至今在中国、日本、欧洲等地举办个展50多次个展及联展,是日本画坛中,中国艺术家的代表人物。


潘微作品擅长抽象的运用中国古代文字和古代纹样作为表达语言来探究 “书画同源”概念下的形式差异;中国绘画的线条、墨韵和书法关系密切,书画同体而未分, 既是书法,又是图画。


《文字》,2012

纸上综合材料,42x62cm



在从事抽象艺术创作之前,潘微很早就开始研习中国书法。 甲骨文、篆书、铭文、隶书等古老书体的象形意味给他带来启发和灵感。中国的表意文字(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即从图像中抽出记号作为文字,把对象的含义和概念视觉化了。在诞生之初,文字的含义与绘画的视觉性完整统一为一体,由此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汉字书法美学。



《文字》,2012
15x6.5cm,天然大漆,木胎



潘微对文字的视觉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表达,在艺术创作中,通过运用点画和线条,他把对书法汉字的欣赏转换为视觉美感呈现多元融合的汉字手工制做艺术。




他代表作《文字》系列的设计概念是将当代文字的设计语言与器皿结合,表达禅意。作品中部分的“文字”根据现实存在的象形文字进行的“再创造”,而象形文字本身就来源于日常生活,是一种简化的画面。作品则是将画面与文字的界限变得模糊,使文字既有原先的文本意义和图像意义,又超越了表层涵义,它们又成为了画面中的符号,与艺术家抽象绘画语言的研究密切相关。

设计师的制作工序,首先以樟木为胚,大漆髹低,把古书自然的撕成小碎片裱褙于钵的表面。然后,在钵的表面上书写水墨书法,数次保护髹漆。接着,再次填补水墨文字,保护髹漆,打磨,推光。最后一道工序是上保护漆。



潘微从技术上把审美视觉偏好非常巧妙地糅合在他的作品中,并且善於运用材料本身的质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他在创作中尝试综合材料来丰富画面,瓦楞纸、丙烯、油彩、水粉、纱布、麻绳等。这些材料的印记在画面上留下一种立体的起伏,有很强的触觉感, 使一群群隐约可见而又无法辨别的文字符号,编织成网状图案 “凸现”于艺术品表面。



图片来源:潘微

潘微
1935 39

联系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