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溪头村,一个建设周期长达四年的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于2016年9月28日终于向世人拉开帷幕。这个充满艰辛,在众人眼中无法完成的任务,却因为坚持和意志力,完美地诠释了此次双年展的策展主题:“场所精神,乡土建设”,即以“在地”的方式,通过艺术介入并以建筑艺术的形式,构筑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今天,这个永不落幕的建筑双年展,正以其独特的方式持续地发酵,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视频
场地全景
在这个以“竹”为载体,以村落为空间,以可持续为蓝图,凝聚了十一位建筑师智慧的“双年展”,它所构筑的场所,在营建之日起,就融入了村落的文脉,成为了乡村的新生命,新力量,新文化。
设计酒店 & 青年旅舍,Anna Heringer
左:当代青瓷艺术馆,Kengo Kuma 隈研吾
右:接待中心,Vo Trong Nghia 武重义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地阻碍乡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如何改变现状激活乡村,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以“在地”的方式,研究当地的生活、文化、习俗,在地研发自然材质的可适性与新用途,通过国际知名建筑师的“在地”设计与应用,从竹筑空间、夯土建筑、垒石工艺直至乡村的日常生活,以此链接起一条传统与未来的路径。相对城市建设,乡村原住民更熟悉当地的物种、材料,因此就地取材,创导“低技术”,通过村民的参与建设和学习,使村民重新认识身边美好的事物,如:竹、夯土、垒石、匣钵⋯⋯在各类建筑师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属性,以此达到开启民智产生文化认同。
双螺旋竹桥,葛千涛
今天一个充满人文力量的乡村社区,开始向世人展示人与自然、环境、建筑的交互关系,这个在世界上具有唯一性的,永不落幕的,独特的竹建筑双年展,如今已成为中国乡村最有魅力的艺术风景线。竹的建筑艺术在让我们感受创造力的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自然建筑的生命周期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双年展的“在地”法则正在中国形成一种效应,其影响力已成为“乡土建设”作为个案的文化选择。竹建筑双年展为乡村生产资料、生产方式 、生产要素的转换和升级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在地”实践,它所构成的现象学、社会学、文化价值表现了艺术人文介入乡村“释放”生产力的无限可能性,它也是“场所精神”的最好诠释。一旦艺术脱离了生活,缺乏鲜活的生活场景。艺术还有什么意义呢?
传统青瓷作坊,George Kunihiro 国广乔治
艺术酒店,杨旭
精品酒店,Simon Velez
接待中心,Vo Trong Nghia
低能耗生态竹屋,Maruricio Cardenas Laverde
1 / 31
show thumbnails next pictureprevious picture start slideshow close light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