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位受邀展出在美国宝石学会GIA总部、巴黎古董双年展、TEFAF欧洲艺术博览会及Masterpiece伦敦大师展的华人珠宝艺术家陈世英(Wallace Chan),从1974年起,就在将珠宝作为艺术品的创作上,不断革新。近日,中国设计中心有幸与陈世英进行了一次专访,谈论与珠宝的渊源、工艺、灵感及理解。陈先生思维活跃,妙语连珠,一件件作品在他带有哲学思辨的讲述下,愈发动人。
-
仅17岁时,陈世英就创立了个人工作室,从此开启至今长达40余年的珠宝创作历程。一开始他做的是雕刻,用的材料是珍贵的宝石,慢慢地,就将雕刻的宝石转化成可以穿戴的珠宝,开始了珠宝设计。他开始研究宝石的镶嵌和打磨的技术,什么都去尝试,把珠宝当成一件件小型的雕刻品。寻常的珠宝一般是正面看上去很美观,但在底部或背面的地方设计可能会弱一点,但陈世英做的珠宝是在360度都可以使人探索到内在的精神和工艺的意义。
“由于我对艺术、创作充满激情,所以做珠宝的时候,我就把珠宝变成自己,把自己变成一颗宝石,在这种重叠、扭曲、再重叠的过程下,珠宝慢慢地成为我的一种精神、情感、工艺的载体。”
-
陈世英于1987年创立了独家的宝石雕刻法“Wallace Cut”(世英切割)。他在已有的宝石切割技术基础上,重新去计算切割的技术,在别人眼中已是完美的作品上做内雕。而内雕运用的是逆向思维,陈世英说“要将自己的存在变成不存在”,看到最深的地方原来是最浅的,最浅的却是最深的,左即是右,右即是左,这样才能不停地往最“深”的地方雕刻进去。这个雕刻的技术是在与光对话,与宝石对话,在这样的状态下出现了《荷莱女神》。
乾坤日夜浮
早期做雕刻时,陈世英深受米开朗基罗的启发。在模仿的过程中,他找到了米开朗基罗雕塑的秘密——原来人的结构已经被抽象化了,肌肉正常的状态被扭曲了,这样才能使光在不透光的大理石雕塑上呈现巨大的凹凸张力,产生更强烈的生命力。由于这个感悟,陈世英开始对光的走动、反射,和形成的宝石色彩分布格外的注意,进而重新定义了宝石的切割手法。
-
陈世英认为每颗宝石都有它本身的个性,因此他对宝石没有偏好。在这种状态下,他不会被单一的宝石形态、颜色、透明度所困,而是不停地去探索各种宝石和其工艺、色彩、本身的结晶和个性,常常去追求一种创作的“变”。
“我一直都很随缘的看待各种宝石及物料,在已知中寻求未知,每颗宝石都能够显出它的个性,没有彼此。我不会在一个点上面去做创造,而是从整体、或者跨界的视野去追寻。万物可以互相传情达意,宝石、木头及其他物料的色泽、结构互相牵引情感,从每一个小超越不断添加,成就大突破。”
万象生机
-
陈世英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来自希腊神话、大自然、中国历史传统故事、佛教文化等种种灵感来源,这些灵感都是怎么汲取的呢?过去,陈世英会去“寻找”一些灵感,但是找来找去,还是离不开以前学过的宗教、神话。他现在觉得,真正要去寻找的创意是找不到的,当看到某一种状态或者宝石的时候,脑海里可能忘掉的东西就会突然跑出来,而这正是灵感的来源。
“对着一个宝石打磨、创作,其实是一个修行的过程。当你从1修到100分,你会停下来;接着再继续修第二个1到100的过程,这时候你可能已经忘记了第一次的一半;再到第三次1到100的时候,就把过去的色彩、形状、知识都忘记了,甚至到一种失忆的状态,这时就会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幻象,结果可能也算是灵感的来源。这个时候,没有自己的存在,也不一定有宝石的存在,回到现实的时候,这个宝石就有可能成为你的一个载体。”
-
费时十年的《真空妙有》是陈世英的一大工艺创新,在一整块发晶中掏出一定空间,置入1111颗祖母绿宝石, 取意“真空不空,能生妙有”。
陈世英解释道,如果你能把心空出来的话,可以包容整个宇宙;如果你心里、脑里总是有过去的知识、东西放在里面,是一种障碍,新的东西无法进去。
真空妙有
-
陈世英的作品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底蕴,甚至佛学的意象。而对于有些中国设计师、艺术家来说,一方面他们喜欢运用来自中国传统的灵感,但另一方面又感到无法让西方的观众完全理解作品的故事。对于这个话题,陈世英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陈世英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蝉”的形象,其实就是在隐喻佛教修行的“禅”,做蝉=坐禅。然而到了世界各地展出的时候,西方的观众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啊这个是什么虫?”陈世英就会和他们解释,这个蝉和翡翠是共生的文化,以前的人往生了,就会把一只玉雕的蝉放在他嘴里面,寓意他快一点轮回;小孩出生,也给他一个玉蝉挂着,寓意他聪明伶俐、有悟性。蝉讲下去是一种文化的话题,是修身养性的一种象征。玉呢,是半透光的状态,你看不到底,隐隐约约看到里面浮动的状态,这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很有修养但不显于外表。听完这些,有些观众会对陈世英说:“你们东方文化里面很有内涵,你应该觉得很骄傲吧。”
陈世英觉得,文化是人类的,不应该狭隘地去区分所谓中国或东方、西方文化。
“西方的文化,如果我们不是在西方长大,也是不了解的,但是我们也愿意开心地去学习。西方有很多虔诚的佛教徒,也有人喝茅台、用筷子,中国人也有很多艺术家用油画去创作。这些不需要去分的,因为只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去学习,世界才会和平。只要你有创作力,通过不同的载体能展现你的人生,启发未来的思想,这就是我们创作人所必须拥有的态度。”
只要将一样东西做到极致,像这件翠绿的《悟禅知翠》,就算看不懂是什么昆虫,背后有什么故事,观众还是会第一时间被它的造型之美、色彩之艳丽所吸引震撼,进而自然会去了解。
悟禅知翠
-
钛金属在珠宝上运用的技术,是陈世英最新的革命性发明。传统的珠宝制作材料都是白金、黄金、银、铜、铁等等,然而这些金属具有一定重量,佩戴起来会不舒适,陈世英为此十分困扰。
八十年代的时候,陈世英看到了一个新闻,说人造的心脏起搏器是用钛做的,钛金属与人体最相容,轻盈、坚固、熔点高、防过敏,有很多的优点,顿时给了他灵感。从那时起,陈世英就致力于将钛金属做成珠宝的骨架,却没想到要经历重重困难,甚至是经济和精神上的困扰。譬如说,用黄金镶嵌宝石,因为黄金很软,敲几下就能做好,而钛的记忆力很强,镶上去它又会弹回来,大力一点石头就又镶破了。经过八年不断尝试又不断失败的过程后,他终于将钛做到满足自己的要求。又再过了五年,才达到随心所欲使用钛金属的状态。
然而经过这一切以后,陈世英觉得这项技术应该是由人类共有的。他在2007年巴塞尔(Baselworld)珠宝展上,首次展示了以钛金属为骨干的珠宝作品。几年后,他对钛金属技术的掌握更加成熟,在2011年香港珠宝展上,以记者招待会的形式,公布了他的科研成果,向全球同行呼吁将钛金属用于珠宝制作。经过这些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匠人和设计师、艺术家把钛应用在珠宝上面。
“我倾向于不停地去改变物质世界,但形态和功能仍然存在。”
-
在音乐中,华彩乐段(Cadenza)独奏部分的装饰性乐段,既可以预先创作,也可以即兴演奏,充分展现自由的乐章与演奏家的技巧。这套珠宝中,宝石的搭配亦如不同的乐器,奏着由光、色、形、态谱写的乐章。
由钛金属做成的框架,蜿蜒的造型令人惊叹,并能根据人体的形态自动调整。陈世英曾做过机械和模型,所以对于人体工学常进行深刻的探讨。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如画、雕塑,珠宝除了美学的表达,还需要考虑在人身上穿戴的舒适度。
-
这件作品可以变换出八种佩戴方式。看起来既像蝴蝶,又似浪花,甚至有风在吹的灵动感。
“这是蝴蝶在飞的时候,我听到空气中产生的波浪。我想透过色彩和工艺去表达这种声音、光、波浪的存在,尽管它是微不可闻的。”
-
为什么鱼飘在空中呢?
“因为鱼只是在水里游着,它不知道有岸,不知道岸上有另一个世界,不知道天空中有鸟,有一个宇宙。唯有在不停的学习、修行,才能探讨自己的世界。”
1 / 31
show thumbnails next pictureprevious picture start slideshow close light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