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1. 1
  2. 2
  3. 3
  4. 4
  5. 5
  6. 6
  7. 7
  8. 8
  9. 9
  10. 10
  11. 11
  12. 12
  13. 13
  14. 14
  15. 15
  16. 16
  17. 17
  18. 18
  19. 19
  20. 20
  21. 21
  22. 22
  23. 23
1 / 23

陈文 | 祯彩堂:缂丝传承者

艺术/工艺 / 16 Feb 2018 / Shirley Chen

缂丝(kè sī),又称“刻丝”, 起于汉魏,兴于宋代,因工笔画给缂丝绝佳的土壤。“一寸缂丝一两金”,缂丝曾是古代龙袍制作的基本布料,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奢侈品。日本人一生中最隆重、庄严的场合里所穿的和服上的腰带,也是由中国传播过去的缂丝技艺所制作。


然而现在,这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瑰宝,却鲜为人知。而由于缂丝技艺的特殊性,产量也非常少。于是我们来到苏州,拜访了祯彩堂的创始人陈文,来了解这个神秘的工艺。


苏州城里的工作室,主要做的是设计、配色和小量的织制,真正大规模一些的在郊外的工作间。不大的空间里有复古又文艺的气息,一摞摞的书,一卷卷的画稿,和低头工作的三两师傅。



做一幅缂丝,首先要有稿子。陈文说,做收藏品的缂丝,还是以经典名作为蓝本的比较多。因为做一幅缂丝需要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她们还是担心自己的原创达不到艺术品的高度,所以拿来做用品类居多。有些稿子则是来定制的,会由客户提供,他们负责印刷。


再来需要把稿子临摹出来。有的时候要分几个阶段,在白描的基础上,需要特殊处理比如颜色变化的部分,要做专属于缂丝稿子的标记。



接下来就是配色了。陈文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里面都是以前祯彩堂做过的缂丝的彩稿,有配色的标记、所用的线和织法。根据这个册子可以去找相对应颜色的丝线,橱柜里满满当当的线,这个步骤也要费好一些时间。




下一步,上机织缂丝。这时还需要印一个专门给师傅的稿子,师傅对着两幅稿子,熟练地把线放进去。缂丝机是最简单的织造机,复杂的部分在人。“通经断纬”是缂丝的主要方法,平纹的织法上,所有图样精妙的变化都发生在纬线,颜色越多,需要更多的木梭子交替来回。



织好后,作为艺术品的缂丝需要装裱,作为用品就要缝制。由祯彩堂设计的,包括小配件,有些就在工作室里手工制作。大规模一点的要到专门的地方去生产。


这个扇子的小部件,缂丝织完了在上面加刺绣,极其精致


陈文在1989年开始接触缂丝,当时她是画稿设计师。“我们那个年代缂丝是专门做出口日本的,做和服的腰带,和他们的佛教用品如佛画、袈裟。”陈文说。她学习了日本风格的画,也全面学习了缂丝的工艺,“知道所有的工艺过程,就可以把设计的东西更好的结合进去。”


2001年,陈文创立了祯彩堂。2008年前,祯彩堂还是在完成别人定制的作品如佛画等。陈文说:“我们只有50个师傅,产量不大,就被包掉了,一直都是出口。做艺术品的话要做个几年、几个月的也是很普遍的。”缂丝基本上一人织一幅,因为每个人的风格有差别。而一个顶级技师,一年状态好的时候也最多只能出品一两幅大作。


如今,陈文还是负责着祯彩堂缂丝的所有统筹和把控。陈文不做以前做过的日系风格,也不做以往年代别人做过的缂丝题材,而是试图在名人名画的基础上挖掘从未有人涉足的画作,比如比工笔画历史更短的写意与泼墨,去表现纯粹的中国文化精神。


写意与泼墨,其实需要更高超的缂丝技艺,要把不规则的墨韵整个表现出来,用时更久,价格能差两个零。陈文喜欢的风格是简单禅意一些的,但还是很多人喜欢龙袍那样繁复华丽的,觉得才是经典的缂丝,她说:“很多人问我,你这个鸟怎么只做一只?呆头呆脑的,要成双成对才好啊。”但她还是避免做很民俗感觉的题材,“做东西题材很关键,因为手艺是一样的,表现出你的思想,出来的成果气质就不一样。这个东西就是要做精细才有意思。”





除了收藏艺术品以外,祯彩堂也做生活艺术品,有茶具、礼饰、服装和收纳包袋类。陈文说:“从前缂丝只做艺术品,师傅的手艺都那么精,觉得做用品很可惜。其实不是的,生活用品和大家都有关系。”将缂丝融入平常生活,不失为一种雅致情趣,也能让更多人接触到缂丝。



目前,全球最好的缂丝技师,仍主要集中在苏州。“据我们协会统计,记录在册的缂丝师傅是一百二十多位,最年轻的也大概要40岁了。”陈文说。要做缂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而这项技艺也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缂丝题材的不断创新,和与生活相结合的物品研发,陈文与祯彩堂一直走在传承这份中华文化遗产的道路上。



-

缂丝手艺人:陈文

高级美术师,民间工艺家,苏州缂丝专委会秘书长


1969年出生,苏州人。1989年起从事缂丝的图案设计入手,深入学习缂丝技艺和全程监制,从而执着与缂丝的传承和与时俱进。2001年创办“祯彩堂”带领旗下50位手艺师傅,从近代缂丝起落中走出,打造全新的缂丝品牌—祯彩堂。

多角度诠释缂丝的艺术之美和实用之道。致力与缂丝的良性传承。作品曾在省级,国家级评选中获得众多奖项。现为高级美术师,获苏州民间工艺家称号。


摄影:黄煜

陈文 / 祯彩堂
649 7

缂丝手艺人

高级美术师,民间工艺家,苏州缂丝专委会秘书长

联系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