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8日-3月3日,中国设计中心很荣幸入选Collect 2019国际工艺设计展,作为40个国际顶级画廊之一,携中国当代手工艺作品,亮相英国萨奇美术馆。
中国设计中心此次在经过组委会专家小组的层层选拔后,成功使得Collect国际工艺设计展十五年来,第一次呈现与中国艺术家的联合展。
本次展览位于久负盛名的萨奇美术馆,地处伦敦西区,由查尔斯·萨奇于1985年创立。成立至今,覆盖了大部分极为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例如安迪·沃霍尔、达明·赫斯特等,网罗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珍品。
近年来,国内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当代工艺艺术家,积极推动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但几百年以来,在西方大部分人对中国手工艺有一钟先入为主的观念,了解却还停留在过去类似博物馆里的文物中。我们的挑战是改变这种看法,所以希望通过Collect国际工艺设计展这个机会,让更多西方观众看到、触摸到中国当代手工艺的美。中国设计中心的展位从第一天的藏家预览开始,就迎来了络绎不绝的观众驻足欣赏、好奇和赞叹,证明我们的挑战还是成功了。许多观众表示,我们展出的一些工艺与创意,是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的增强,我们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常言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那除了让“世界”理解“民族”,能否让“民族”融入“世界”?中国设计中心给出的答案是,让“传统工艺融合现代话语”——根植于中国文化和传统技艺,与当代设计和艺术生活进行巧妙结合。中国当代手工艺应充分发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悠久的文化,精湛的做工和独特的东方美学。显然,中国当代手工艺的海外宣传依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坚信,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技艺的创新,必将被国际收藏家所接受。
此次展出的10位艺术家有:万里雅、卞晓东、丁浩、金贞华、郑志龙、吴昊宇、方振鹏、胡晨晨、孙嘉羚。
丁浩《广寒阙》
走近展区,映入眼帘的便是丁浩的《广寒阙》。作品取材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亮门,塑造了一件形似月宫的作品。外面是大都会的喧嚣和市声,里面却是愈发复杂,精致甚至抽象起来的壶中天地。同时,金属的材质又让它极具想象力和未来感,加上精巧的细节,吸引观众纷纷驻足观看、互动、解读。仿若园林中的移步易景,展区内的精美艺术品也绝非单一的视角可以穷尽。
万里雅《千里江山图》
万里雅的《千里江山图》、《山水》、《将军罐》和《器皿》,巧妙地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经典代表与当代寻常器物结合,大胆创新的陈列方式,吸引了非常多的关注。除了创作概念的巧思,瓷器工艺上青花描画和手工雕刻的精湛,已能让人赞赏不已。
卞晓东《雨滴 6.0》
卞晓东的《蚕茧》和不同阶段的《雨滴》系列,薄如蝉翼又饱含生命的张力。其近乎半透明的质感,让人不敢相信材料竟是陶瓷。许多观众停留在该系列前,比手画脚地讨论,这些美丽的“雨滴”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卞晓东阐述道,儿时在田野间玩耍嬉戏的时光塑造了他对自然事物的变化的敏感度,《雨滴》的创作灵感便来自于水滴落下时溅起的水花形态。他试图发掘陶瓷材料特别的质感,呈现自然力量带来的美的感受。
《树椅》,郑志龙
郑志龙的《树椅》,此前荣获了2017年LOEWE Craft Prize的提名,三种木头和谐的结合和造型,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感受大自然带来的质感。郑志龙在201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拾木记“,而他“拾木”的故事要追溯到2005年。当时在广州上学的郑志龙注意到刚建成的大学城旁到处都是拆掉的木头,散落一地的老木构件经过长期的日晒风吹后,却显现出生动的树木的原型。他便开始收集、并坚持下来这种收旧木为用的方式。他的品牌也希望能把人们丢弃和遗忘的东西拾起来,带回生活,带回日常。
吴昊宇《新石器》
金贞华《生长》
吴昊宇的《新石器》和金贞华的《方向》、《生长》,两个不同创作者都用纯白的陶瓷作为自己的原始材料,但最终成品显示出一刚一柔的精彩对比。《新石器》一半灌浆了太湖石,呈现粗粝天然的造型,一半又接以光滑的白瓷花瓶作为结束,瓷的“器”与石的“境”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方向》与《生长》皆为手工成形,造型单纯自然,仔细看质感十分细腻,看似简单低调,背后的技法其实不易掌握,不同的角度和细节的处理,非常经得起长时间的欣赏。
方振鹏《器皿》《花器》
方振鹏是i-fang品牌创始人,工业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方振鹏通过创作表达一种语境——不刻意地赋予瓷器一种文化,或者与拥有者有种潜移默化的共鸣。比如作品《器皿》便抛弃了传统瓷器的施釉、绘画、雕琢等技法,不施釉不施彩,让作品的形态、机理、色泽、质感自己说话,因此很多东西就成了前所未有、独特、个性和孤品。
胡晨晨《Half & Half》
孙嘉羚《骸变》
胡晨晨和孙嘉羚都是从国际顶尖设计院校走出的年轻艺术家,作品风格独具个人特色。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胡晨晨的作品《Half & Half》通过不完整的形态,呈现一个彼此依存又相互独立的造型空间。两半陶瓷相互依靠又互为衬托,是建立在不完整形态基础上的统一,达成思考观赏者与使用者角色的转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陶瓷创作语言。毕业于清华美院的孙嘉羚,作品《骸变》取材于骸骨,用陶艺表现出“生与死”,“存在与消失”的中间地带。同时,艺术家特意在骸骨原始形象的基础上生出种种的变化,去表达在时间的流逝中,一些画面和声音不再依附于原先的主人,而是形成了独立的存在。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无限可能性。
Collect 国际工艺设计展简介:
Collect国际工艺设计展由英国工艺协会发起,是全球唯一一个致力于现代工艺和设计,并仅由画廊展览的艺术博览会。它为全球收藏家提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发现和投资由当代艺术家创作的杰出作品的机会。经过Collect一个独立专家小组的层层选拔,最终参展的40家国际画廊,4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将会在萨奇美术馆进行展出和销售。从2019年2月28日到3月3日,整整四天的时间,萨奇美术馆将全部被用来呈现此次艺术盛宴。